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错误
《终物语》第一集讲了这样一个推理故事。
主角历是高中一年级的副班长。某天放学前,班长育召开班会,目的是找出在数学学习会中散布考题的犯人。数学学习会是同学们自发组织的在放学后继续留在教室里学习数学的小群体。而上次数学测验后,学习会成员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未参加学习会的同学,班长自然怀疑是有人偷到了试题,然后在学习会上泄漏。于是班长召开班会,并声称:在确定犯人之前,谁也不准离开。
班会在副班长——也就是主角历的主持下很快失去了控制,同学们除了避免自身被怀疑,也由于放学时间临近而产生了不耐烦的情绪,班级内产生了骚乱。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副班长请求班长结束班会,停止追查犯人。然而班长育极其讨厌主角历,另外历没有参加学习会,测验却拿了满分,这刺激了班长育。她走上讲台,喝停大家的讨论,然后提出犯人靠举手表决来确定。
班长育一心指认历为犯人,但她没有料到的是,对历举手的只有她一个,而轮到她自己时,班上绝大多数人都举起了手。班长育绝望的表情对历产生了深深的刺激,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正义观遭到了颠覆。从那时起,历坚定了一个信条:「我不需要朋友,朋友会降低身为人类的强度。」
历是认定班长育不是犯人的,因为数学学习会是由育发起的,如果她是犯人,根本没必要做这种蠢事。但大多数同学没有功夫去进行这样的思考,他们可能早已对查找犯人失去了兴趣,只是对强行把大家关在教室的班长感到不满。那既然让大家举手表决,就干脆选你来当犯人,这样就能早早结束这无聊的班会了吧。但主角历看到的却是,所谓的「正确」竟然是那么廉价,是可以批量制造出来的。如果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样的正义想要多少就可以制造多少。
对「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质疑我很早以前就见到多。有人举了个例子,说假如有 15 个同学去集体春游,7 个人想去北京,另外 8 个想去上海,根据服从多数的原则,这 15 个人一同去了上海,然而想去北京的 7 人由于不满,一路都在制造麻烦,这导致 15 人谁都没玩好。这个假象情景稍微说明了一些多数原则可能导致的问题。
驳斥「少数服从多数」,可能大家会立刻想到「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然而后来又看到了这样的机灵:「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恰恰是多数人认同的,这样似乎导致了悖论。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根据自身,它就是错的;反之亦然。其实这只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只配用来抬杠的机灵。多数人都认识这几个字,会读会写,但并不真正理解它。就好比即使你通读一遍《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并不等于完全掌握了经典力学一样。相反,大家还是会跟随多数人的选择,这是在没有了解事实和判断事实能力的情况下风险最低,可靠性最好的做法,「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依然有效,并不会因为多数人都认识这十个字,都会这样说而降低了正确性。
坚持真理需要能力,需要勇气,还需要付出代价。对于主角历来说,他的代价就是拒绝了全部人与人之间的寻常关系。对于不同的人,这个代价也是不同的。你坚持的真理招惹到越多的人,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最严重者,会彻底被一个时代所埋葬。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不过我还是大胆来猜测一下,坚持真理的人,已经不会因为站在多数的对立面而感到悲哀了,他们的生命具有更大的价值,他们的精神在引领着群体的未来。因为若是真理,一定会从历史上的「少数」,转变为将来的「多数」。我们今天所铭记的,是那些因坚持真理而被迫害的科学家,而决不是制造黑暗的人。「少数」拥有光明的未来,而那些对「少数」赶尽杀绝毫无宽容的人们,你们才是深陷与黑暗的可悲之人。你们不会明白,人类文明的进步,靠的就是那些努力提升自己了解事实和判断事实能力的「少数」。
故事的后谈,历的同伴——《终物语》系列的核心人物扇找出了犯人,是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径。考试当天,径早早来到教室帮忙打扫卫生,通过擦黑板了解到了前一天放学后数学学习会上研究的题目,然后根据这些题目去修改了测验试题。这样,班级的整体成绩会提高,她的评价也会随之提升。然而这样的真相,除了历和育,已经没有人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