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星人交流
3 月 31 日至 4 月 10 日,我因工作及疫情原因被封在黄骅港。期间百无聊赖,便去找几部旧电影来看。一直以来我都对目前国内的电影完全绝望,尤其在看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之后,几乎产生了生理反应。我认为,像这样一坨固体排泄物出现在国内影院的银幕上,可被视为中国电影的耻辱。
不过我对此倒不好有什么怨言,因为拍电影终究是商业行为而不是艺术行为。一件艺术品价值越高,有能力欣赏的人也就越少。只有在短时间内赚到足够的票房,才算对得起投资人。移动互联网普及后,大量用户从单纯的内容的消费者转成内容的生产者,把整个网络搞的粪窖一般,电影也就从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转变为一次性的低级消费品,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当然,也许只是我选择性失明,以前的电影未必就一定比现在的好,不过是只有好电影才留下了名字,烂电影都被遗忘,幸存者偏差。虽然可能性愈加渺茫,但我还是很希望国内能出现一部像《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无极》这样风格的电影。在我的一贯认知里,这种内涵丰富、逼格超高、画面唯美、配乐精致、人物对白都像文学作品那样装模作样的电影,才能叫电影。不像现在的东西,简直就是抻长了的小品。
这次我想谈的是 2016 年的科幻电影《降临》。看完这部片后我有一个想法:凡是小说改编影视作品都不值得去看。因为小说改编电影一面要受原著掣肘,一面又要脱离原著独立存在。本来用文字讲出来的故事,再用影视去表达,是很难讲好的。如果不看原著就无法完全理解电影,当然是电影的失败。但如果电影对原著改动太多,让电影变得适合观看,又会引起原著党因无处秀优越而产生的不满,终究是件麻烦的事。就《降临》这部电影来说,已经看穿自己的一生,是否还会按部就班地去做选择?是遵循我已经看到的未来,还是去尝试一条不同的路?电影并没有把这份思考很好地表现出来。也可能电影本来就没想把这份思考作为重点,至于重点是什么,我并没有发现。
看到未来和穿越时间类似,都会引发逻辑上的问题。记得大学时我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读过一则小小说(刘宇昆《先知》),设定是有一台机器能让人看到自己未来的一个瞬间,故事里的角色因为自己看到的瞬间非常可怕,或者令自己不满,便试着去远离那个结果。比如男主看到自己杀害妻子的瞬间,于是自己躲起来避免见人,尤其避免见异性;还有一个角色看到自己平淡死掉的瞬间,于是要向命运抗争,疯狂挑战各种极限运动。然而正是他们的种种规避行为,构成那个结局的原因。这和时间穿越引起的问题一样,未来人穿越回过去,制造了未来产生的原因。这样的逻辑闭环有无限多个,因此时间穿越和看到未来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的观点。
而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它所表现出的科学性就更是一塌糊涂。看到女主举着个写着英文单词的牌子教外星人认字的画面,我甚至直接笑出了声。我突然想起已经很久没有构思过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可以拿来问别人的问题,因为我已经不再问别人问题。上一个我想到的有意义的问题是:「如果不用工作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收入,你会去做什么?」然而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遇到可以问出这问题来的机会,我也不认为将来会有。不过电影看到这里,我还是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要同外星人交流,你会如何做?」我想上一个问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眼界和心境,而这第二个问题则能反应一个人对知识的见解。
无论如何,举着一个写有英文单词的牌子这个答案都过于愚蠢,恐怕成绩稍好的高中生都不会如此回答。这里我就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既然是尝试沟通,不妨假定彼此间有足够的距离,这样暂时忽略触觉上的设计。我所设想的做法是,用一切人类可使用的波段发射电磁波(自然包括可见光)以及声波,发送这样的数字序列:2,3,5,7,11。等外星人回复 13,就算初步建立信道。接下来则是交换数字表示系统和元素符号,通过大气或星球的元素构成来进行核对。后续则是交换 SI 中的基本单位,明确时间、长度、质量等概念。就这样直到把人类目前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递过去,这时的外星人恐怕连个 “abandon” 都还不认识。
当然,如果真搞成这样,那也就不是一部电影了。电影毕竟还是给人看的,所以女主举着的那个写有 “human” 的牌子其实是给观众看,而不是给外星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