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华梦的粉碎》想到

我的大部分兴趣是在了解世界是怎样运转,甚至不惜代价。

我小的时候,似乎也是这样的。我妈说过,那时候的我,会盯着正在播放磁带的录音机的转轴看上很久。我自己并不记得这回事,却还记得当时产生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两个转轴会一个转的快一个转的慢呢?我用手感受过那两个转轴,一个阻力大些,另一个比较自由。我已经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想明白这件事的大概的,如果现在让我回答一下,很显然,磁带的两个转轴并带子构成两个圆,在左边带动右边的情况下,刚开始播放的时候,左边圆半径小,右边大,它们的边缘线速度一致,所以左边角速度大,右边角速度小;左边连着电机,右边是自由的。还有一件事,因为带子的移动要恒定速度,所以需要一个反馈机制,来控制电机的转动速度。

尽管我并不清楚自己的这种兴趣最早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但我目前相信,对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产生的兴趣并不是刻在基因里的。人类的文明史还很短,基因能产生的变化还比较有限。我们的基因会携带保证生存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决定策略时保守还是冒险的倾向,对同性或异性感兴趣的程度,但没有理由保存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好奇。早期文明时的人类,会根据天文历法,河水涨落周期变化来指导农时,但他们并不关心太阳为什么有那种周期,河水为什么规律涨落,他们只需知道,只要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规律,庄稼就有收成,就不会饿肚子。即便是在今天,也不是人人都会想努力成为学者,关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人只是极少部分。

所以,这种兴趣必然是后天形成。于我而言,这种兴趣是有意识培养的结果,而就原文来看,王垠的这种兴趣更多则是偶然获得。我觉得偶然获得了这种兴趣的人很是幸运,在这个世界上,我不觉得还有什么愉悦感能比了解了世界的运行规律更强烈。当我们学会了功的知识,我们便清楚了变速自行车齿轮切换与出力间的关系;我们掌握了信号系统的知识,便明白了无线电是如何传递的数据。也许对客观世界的兴趣是后天培养,但这种愉悦感,我相信是先天的植入。

也许大部分男孩子都是这样。

既然之前写过关于女权的文章,这里就再说一点。这句话我们并不需要有多么大惊小怪,也不必指责作者性别歧视等等。他只是在描述一个客观现象而已,就像我很喜欢的一名围棋棋手在电视节目上说女棋手的思维太狭小一样。要承认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才产生了这类说法。指出这种客观存在的人并没有歧视的意思,除非他说这是女性先天的缺陷导致。同时更要意识到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今后,无论男女,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类,在小时候就应该去培养他对世界认知的兴趣,尽量不妨碍他们去做一些探索甚至破坏性的事情。王垠的母亲拒绝让他养狗,他还有蚂蚁可以观察,但别的孩子,如果它的兴趣和创造力被早早扼杀,或许他一辈子就被毁掉了。

「王垠,你让我先回答别的同学的问题好不好?你的问题对考试没有好处。」

短视,是教育孩子的人身上常见的通病。在网上,总是能看到这样的言论: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父母不让恋爱;毕业之后,要你马上变出个对象来,没完没了的催。甚至有人会激动地表示人不如牲畜,起码后者还要等其发情才拿去配种。虽说为了以后找对象而支持中小学生搞对象并不妥,成年人的家长也并不至于如对待牲畜般对待子女;但长辈似乎总把孩子当成机械,视阶段性的目标为全部,而忽视了人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我想,或许是因为大部分人,从来都没有优秀过,所以只能用一种最直白的训导,来试图规范孩子的行为。也不排除有的家长根本没有希望孩子成才,只把学历证当成一张纸,只要能混到必要阶段,其他的事再说。

每个人眼里最重要的事并不相同。于我而言,如果我的孩子像王垠那样,对复习备考并不在意,而去问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搞些奇奇怪怪的实验,我一定喜出望外。和对知识纯粹的执念比起来,区区高考算得了什么呢。另外我们还能发现,其实王垠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但家长老师还是要逼迫他成为考试机器。和所有的事情一样,人的欲望真的是怎么填都填不满。对优秀的人提高要求这很正常,但单纯的分数并没有追求的价值。高考的人数很多,1 分能压倒很多人,让自己在选择上更有优势的确是事实,但我们并没有必要跟所有人去比。努力追求分数,得到的好处是立刻看得见的;但付出的代价却是隐形的。我并不相信有才能的人有多少先天优势,他们的基因真的有那么重要的作用,我更原意认同每个平庸的人都是被埋没了的天才。所以「天才」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有误导性。把优秀的人归因为先天基因,似乎成了懒惰懈怠的借口和推卸责任的说辞。

在思想的混乱中,我发现我逐渐摆脱了旁人的标准。

摆脱旁人的标准是极难做到的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抛开旁人的眼光,抛开传统的束缚,真正从根本上去认识一件事情。更多的人在乎是什么,而不在乎为什么。拥有自己标准的人,能随着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更新自己的世界观,而无法理解世界复杂性的人才需要一个严格的规范,这些人就成了传统的守护者。他们需要一种简单的判别标准,来帮他们区分是非善恶。他们喜欢往别人身上贴各种标签,以此来简化他们对人性的认知。眼界不够开阔的人也可以是很努力的,而他们努力的结果,就是成为一个高级工具。

学校没有能力评价学生的水平,就拿文章数来衡量。

教育形成了体制,对人的衡量有了统一的标准,就会失去一些特殊的人才,这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仔细想下,高考那几张卷子并不一定能选择出适合大学生活的优秀的人。各种职业招聘时设置的考试,也未必能全面考察其职业所需的能力。但在庞大的人数之下,这些事情需要一个稳定而快捷的标准,需要一个所有人都去遵守的游戏规则。总体看来,考试带来的好处,是大于它所引起的麻烦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的时代还未到来,才能被体制掣肘的悲剧就会继续发生,我们对此也只能一声叹息。

我们希望,随时代的进步,自由的代价是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