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食堂
最近有一次在单位的食堂吃饭的时候,突然注意力从盘内的食物转向了周围的环境。我发现自己工作以来虽然每周都会来几次,加起来也来过至少有五六百次,但似乎从未留心过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于是我刻意听一下周围,又环顾一下四周,随即发现一个令人疑惑的事情。
食堂不算大,一共也就百余个座位。虽被分割为两个空间,但中间并没有门隔开,只有一个比较大的门洞。那个令人疑惑的事情是,当我侧耳听去时,环境十分吵闹,而环顾的时候,却发现目光所到处,大家几乎都在安静地低头吃饭,完全看不到声音来源何处。我才发觉我对这个环境早已熟悉,却从未意识到食堂一直都是这样的吵闹。小孩子乱叫的图书馆,人声嘈杂的广场,互相骂街的路人……这些都不足以形容这座食堂的环境。我唯一能想到的能与之相比的环境就是菜市场,而且是那种「袜子三块钱一双——」「便宜点吧,十块钱三双。」「不行啊,我进价都来不了……」的菜市场。
可是抬头看去,又完全找不到声音的源头在哪。偶尔会有人手机放在桌面上,发出很刺耳的短视频的声音,这个倒是很好定位。大概常见的 bgm 和特效,在人说话声音中尤为特别,很好辨识。
等我意识到一个正常的食堂根本不该是如此吵闹的时候,我又想到了些别的事情。原来认识一个社会环境,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在不加过多掩饰的前提下,只要聊上几句,便可立即判断出对方的学识素养,姿势水平,形成大致定位。一个社会环境,竟也如出一辙。只要看到一些小细节——路上的行人车辆,商场的电梯口和影院,广场和公园的安静程度,马上就可以对人群的整体文明程度有一个把握。
只是大多数人,因为从一开始就面临一种环境,然后慢慢习惯,早已忘记自己还可以对其认知和评价,完全意识不到原来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不仅如此,当一个人习惯的模式和认知被批评时,其第一反应便是抵触。人们有为自己熟悉的认知和过去的行为无脑辩护的倾向,此时会完全进入非理性模式。所以,我们会发现所谓先贤哲人,在过去所倡导的理念似乎并没什么太了不起的,却会被赞誉的那样伟大,只因我们早已习惯的环境,同那时的环境并不一样。
鲁迅先生把我们的历史分为两类: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做不得奴隶的时代。在做不得奴隶的时代组团反抗,是出于生存本能。而在做稳奴隶的时代意识到人们本不该做奴隶,便是可贵的超越时代的洞见。
2022-01-17